熊天使的歌聲 / 維也納少年兒童合唱團精選的詳細介紹 返回

  • 唱片公司:Philips
  • 作曲家:巴赫莫札特
  • 樂團:維也納少年合唱團
  • 音樂類型:古典音樂
  • 唱片編號:4627782
  • 高價版 / CD / 1 片裝 / 71分13秒

    專輯說明:

    熊天使的歌聲  維也納少年合唱團500週年紀念精選  純真優美的天使歌聲,如小熊擁抱般的溫柔。演唱22首最膾炙人口的聖歌與各國民謠。  身著藍色水兵制服的小男孩們,以純淨無比輕盈而又優越的童聲女高音與女中音唱出天使般的歌聲,加上誠摯的甜美笑容,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維也納少年合唱團成立於1498年,是音樂之都維也納歷史最悠久的音樂團體,曾作育許多傑出的音樂家,如作曲家舒伯特是1808年進團的團員。  幾個世紀以來,他們的演出原只侷於維也納的皇家教堂的宗教儀式中。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們開始巡迴演於歐洲、美國,廣受歡迎。二次世界大戰後,合唱團成為半國家機構,移至16世紀建造的奧嘉頓宮殿中,團員受到專業的音樂訓練,音樂能力與素養更加提昇。同時各方邀約不斷,150位團員分成4個團,以三個月為一季輪流演出,足跡遍及全世界,而他們所受人喜愛的程度,可由某些傑出的獨唱小歌手躍昇而為電視明星可見一斑。  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在1998年慶祝成立500週年,這張以合唱團的代表吉祥物:身穿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制服的泰迪熊為封面的專輯,收錄他們最拿手的聖歌與各國民謠,是給您的最溫暖的祝福。

    曲目:  1.巴哈:耶穌,為人仰望之喜悅  2.莫札特:聖體頌  3.孟德爾頌:鴿之翼(選自「請聽祈禱」)  4.韓德爾:哈雷路亞(選自「彌賽亞」)  5.佛瑞:慈悲主耶穌(選自「安魂曲」)  6.莫札特:哈雷路亞(選自「快樂,歡唱」)  7.葛魯柏:平安夜  8.韓德爾:(選自歌劇「桑參」)  9.韓德爾:讓我哭泣吧(選自歌劇「李南多」)  10.韓德爾:牧師札多克(選自「加冕頌歌」)  11.小約翰.史特勞斯:春之聲  12.英國民謠:狩獵之歌  13.英國古謠:史城博覽會  14.蘇格蘭民謠:羅莽湖  15.美國民謠:雪南多  16.紐西蘭民謠:正是時候  17.巴西民謠:來自伊帕尼瑪的女孩  18.波利維亞民謠:老鷹之歌  19.古巴民謠:關達拉美拉  20.墨西哥民謠:美好的天空  21.德奧民謠:野玫瑰  22.德奧民謠:原野上的布穀鳥

     

    【巴赫】

    英文姓名:Johann Sebastian Bach

    國籍:德國

     

    「馬友友的巴赫靈感」影片的主題:《無伴奏大提琴獨奏曲》前一陣子風靡了許多愛好古典音樂的朋友。提起巴赫這位音樂家,對於古典音樂再怎麼不熟悉的人也都知道這號人物。

     

    巴赫世家產生了許多音樂家,最為人熟知的便是約翰巴赫。他出生於德國艾森納赫城,父親是個管風琴師,也能演奏中提琴與小提琴。約翰巴赫在家中八個孩子中排行老么,十歲時父親就去世,由哥哥收養。其兄當時已是管風琴師,巴赫課餘時就跟隨兄長學習音樂,十五歲時考進呂納堡的米歇爾教堂唱詩班學校後,開始學習管風琴。

     

    1703年從唱詩班畢業後,巴赫到威瑪的約翰恩斯特公爵的私人樂團擔任小提琴手,不久後被任命為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的管風琴手。巴赫開始發表宗教音樂作品與鍵盤樂曲作品。

     

    因一些小小的「疏失」,讓巴赫對這份工作萌生去意。事情是這樣的,1705年巴赫到距離阿恩施塔特三百二十公里外的呂貝克聽一名丹麥名管風琴師的演奏,回來後卻被雇主恩斯特公爵斥責了一頓,這件事情讓巴赫決定到別處尋覓天空。1707年他來到米爾豪森,擔任布拉修斯堡的管風琴師。同年他和表姐瑪麗亞巴爾巴拉結婚。兩人婚後共生了七個兒子

     

    1708年巴赫進入威瑪宮廷擔任宮廷樂師兼管風琴師。這段時間巴赫有管風琴作品和鍵盤作品問世;加上此地宗教活動頻繁,為了讓他手下的唱詩班和樂團能有作品演奏,巴赫幾乎每個月都會寫一部新的清唱劇,這個時期堪稱是巴赫創作量最密集的時期。

     

    1716年教堂樂長去世,巴赫本以為這個位子非他莫屬,但人算不如天算,他終究沒有得到他所想要的職位,為了表示抗議,巴赫遞出辭呈。恰巧科滕的親王有意聘他當樂長,巴赫即刻收拾行李走人。科滕的風氣與威瑪截然不同,當地的宗教活動不如威瑪般盛行,巴赫並不需要寫許多的宗教音樂。新老闆反而是期望他能多寫一些世俗音樂。巴赫也沒讓老闆失望,在這個時期他有許多管弦樂、奏鳴曲、協奏曲、室內樂等不同形式的作品,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不幸地,賞識他的老闆在1722年結婚。女主人既不喜歡藝術,也不喜歡音樂,宮廷中景象一變,讓巴赫成了一個多餘的人,巴赫不得不另謀他職。恰巧萊比錫市聖托瑪斯學校唱詩班指揮一職出缺,1723年巴赫接受這的職務。這個工作非常繁忙,既要教音樂,又要教拉丁文,還要負責該是教堂內的音樂演奏,可說是校長兼撞鐘,什麼都要做。工作任內,巴赫與學校、市府的關係處得並不好。這段時期的代表作是《馬太受難曲》。晚年的巴赫深受眼疾之苦,最後在萊比錫走完他的生命。

     

    巴赫的創作與他身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在威瑪時,由於宗教活動需要,大量的宗教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產生;在科滕,為滿足老闆的需要,巴赫必須嘗試各類型的作品,他的作品在這個時期更具多元性。綜觀巴赫所有的創作,除了歌劇外,幾乎所有的音樂形式的作品他都曾涉獵。